当前位置:云天信息网 > 洛阳新闻 >

驻村雷江涛:满含深情待乡亲 乡亲待他格外亲

作者:admin 时间:2019-11-18 11:43

  天湛蓝,水碧绿,山蓊青,有一点不好,路太远。从城里通向栾川县秋扒乡鸭石村的山道,陡坡、急弯数不清。然而,就是无数次走在这条曲曲弯弯的路上,国宏集驻鸭石村雷江涛完成了从“外来户”到“主心骨”角色的转变。

  天湛蓝,水碧绿,山蓊青,有一点不好,路太远。从城里通向栾川县秋扒乡鸭石村的山道,陡坡、急弯数不清。然而,就是无数次走在这条曲曲弯弯的路上,国宏集驻鸭石村雷江涛完成了从“外来户”到“主心骨”角色的转变。

  从搬迁社区楼上下来的李小玲,脸上堆满了笑,没来得及寒暄,就拽着雷江涛进了屋。三室一厅,亮亮堂堂。尚未坐定,西瓜切了一大盘,山桃摆了一大盘,又拼命往雷江涛的手里塞盒装的牛奶……

  李小玲的热情,在外人看来,实难招架,不过,这样的场景就是雷江涛走访的日常。乡亲们为何待他这样亲?“这是老乡用自己的方式,感激党的脱贫攻坚政策。”雷江涛感动地说。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雷江涛刚进村,呼吸着新鲜空气,品尝着农家饭菜,归园田居的感觉油然而生。

  遍访贫困户,是雷江涛的首门功课。15个自然村,22个沟岔,158户贫困户,最远的寨子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李小玲家单门独院“撂”在一座山头上。“一遍下来,腿细了一圈。”雷江涛笑谈。

  贫困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村民直不起腰,也重重压在雷江涛心头上。按照2018年鸭石村整村脱贫目标,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不仅干,还要干好!”雷江涛暗下决心。

  如今,李小玲家告别了土坯房,两口子找到了新营生,闺女受资助上了大学,新生活就像桌上的西瓜、桃子一样甜……和李小玲家一样,鸭石村79户搬出了大山,其中69户就地发展了产业,剩余10户通过政策兜底解决了基本生活。

  变化,说起来轻描淡写,但每一个家庭脱贫的背后,都是一连串精准的帮扶。乡亲们对此铭刻于心,转化成对帮扶干部的亲劲和热情。“人黑了不少,头发也白了不少。”说起雷,李小玲赞不绝口。

  贫困户不能一搬了之,也不能一兜了之。曾经,让雷江涛最头疼的就是产业。在鸭石村,除了山,还是山,跑遍全村也寻不到一块平整的土地。

  基于全村贫困户一半易地搬迁的状况,村里和企业共同研究,酝酿形成了“飞地经济”的崭新思路,即在易地搬迁所在地的秋扒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开启鸭石村“飞地经济”1.0阶段。

  国宏集团很快落实了100万元资金,准备启动香菇种植项目。可钱到账后,一些村干部却打起了“退堂鼓”。原来,2013年前后,村里搞过香菇种植,几十万资金赔了个底朝天。大家心有余悸,不愿让这到手的100万元“冒险”,觉得不如修一条路更实在。

  “香菇种植是一个好产业,但发展起来太难了!”雷江涛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不仅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也做干部的思想工作,跑断腿,磨破嘴,最终促成了香菇基地建设。

  在运营方式上,村里汲取以前的教训,实行厂长负责制,不吃“大锅饭”。现在,香菇基地已滚动发展至可栽种香菇20万袋的规模,带动40户搬迁群众就业,仅工资就发放了几十万元。

  今年,国宏集团又增资10万元,在秋扒村流转50亩土地,发展优质红薯种植,进一步做大“飞地经济”,让搬迁户稳步致富。

  与此同时,搬迁为村里发展腾出了新空间。如今,鸭石村本土也发挥生态优势,初步形成了乡村旅游、苗木培育、中药材种植“三足鼎立”的产业模式,鸭石村“飞地经济”2.0阶段初具雏形。

  “干了10年村支书,这两年,最充实,最有成就感!”谈及和雷江涛“搭班子”,村党支部范让有说不完的话。

  以往,乡亲们穷,村里也过着紧日子。“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雷江涛上任伊始,工作千头万绪,干成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村党支部会议室挂起了党旗,在村委会大院里竖起了国旗杆。党旗飘起来,支部强起来,让鲜红的党旗、国旗唤醒党员意识,践行初心使命。

  之后,从帮扶慰问、专家义诊、捐资助教,到安装路灯、修建广场、发展产业……村里的每一场活动、每一项工程,雷江涛都发动党员积极参与,零距离服务群众,实打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在为民服务中凝聚党心民心,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去年,村里成立党员爱心服务队,每月的主题党日,都集中开展帮扶活动,身处外地的流动党员也活跃在“鸭石勤劳致富”微信群里,为脱贫攻坚鼓劲加油。

  党员沉下去,民心聚起来。采访中,跟雷江涛走家串户,到了谁家,“待遇”都不一般。“脱贫路上,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雷江涛说。党的政策真好,帮扶单位真帮,党群一心真干,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才会对他这样亲。(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庞敏 文/图)

本文由云天信息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