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天信息网 > 文化新闻 >

泉州晚报数字报·泉州网

作者:admin 时间:2021-04-12 12:30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星罗棋布的文化遗产令人珍视,也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打卡”。面向越来越多的关注者讲好泉州故事,就包括要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因此,梳理文化遗产内容、做好相关研究,成为一代代泉州专家学者的重要工作。

  在研究泉州文化遗产的人群中,“80后”泉州姑娘李双幼无疑是年轻面孔。十几年前,因工作关系,她结识了《泉州文库》整理编纂出版委员会一群孜孜不倦研究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由此与泉州府文庙及泉州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识别年代久远的碑刻,研究文庙建筑和空间记忆、文化传承的关系,教授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们寻找文化遗产里的奥秘。

  2006年,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李双幼进入泉州学研究所,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因工作关系,我经常拜访位于泉州府文庙蔡清祠的《泉州文库》整理编纂出版委员会的老师们,一来二去,跟不少专家熟识。”她说,认识这样一群爱泉州、懂泉州的老专家,为她打开了一扇近距离观察泉州的窗户。

  李双幼最开始认识府文庙,源于那里的一方方碑刻。那年,泉州文史专家、《泉州文库》修编参与人杨清江问她,有没有兴趣帮忙整理府文庙碑刻。李双幼本就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便答应下来。那段时间,她利用闲暇时间,拿着碑刻拓片,逐字逐句辨认,在电脑上整理碑刻文字。由于年代久远,不少拓片上的字迹已模糊,她经常在府文庙泡大半天,找到偏僻处的碑刻便认真推敲比对,还原文字原貌。

  有两方碑刻,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一方碑刻记录了清代捐资修缮文庙的地方人士名录,“捐资修缮者来自许多地方,有南安、安溪、同安,还有福州,他们中有以个人名义捐资,也有以商会、船队名义捐款。这一份长长的名单令人震撼,说明当时各行各业人士对文庙的认同,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另一方碑刻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名科举状元吴鲁为重修陈紫峰祠所撰写的碑文。明代理学家陈紫峰学问渊博,有“泉州第一通”之称,李双幼因此对府文庙有进一步认识——这里不光是祭孔与教育之地,还与地方文脉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泉州历史上的许多名人,或者曾在府文庙接受教育,或者主政泉州时在府文庙留下印迹,它成为泉州的文化地标。”

  此后数年,她主笔校对《陈紫峰先生文集》,再度与陈紫峰在文字里“相遇”。一次又一次地,她通过史料与古建筑、古人产生联结、有了共鸣。

  文史界前辈们的热忱,潜移默化影响着李双幼。深入发掘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向更多人推介文化遗产,成为她的自觉行动。

  以府文庙为例,在李双幼眼中,这太特别了。历史上,它是儒家祭祀场所,是地方教育学宫,庞大的建筑群中还包括乡贤名宦祠;现在,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知名景点。这片意义非凡的建筑群,又是如此“接地气”。府文庙门前广场上,晨练的市民、参加“百姓大舞台”的演职人员来来往往,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场所之一。

  研究文化记忆课题时,她将府文庙作为考察对象,于是有了课题成果《文庙建筑的空间记忆和文化传承》。她说,泉州府文庙在历史变迁中,始终发挥着与文化教育、文化传承有关的作用,当代,它在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方面,显示出大众化组织与社会化渗透的新动向,发展形成古色古香的文化园区。

  如李双幼所言,府文庙通过活态传承利用,融入人们的寻常生活:李文节祠设为“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坚持举办非遗活态展示;庄际昌状元祠设立“百姓书房”;崇圣祠作为临时展厅,举办小型文物、艺术展览;蔡清祠为《泉州文库》整理编纂出版委员会办公场所,常年举办儒家典籍书库展览……

  现在,李双幼是黎明大学老师。从老一辈那里耳濡目染的那份守护与坚持,通过她的传道授业,影响着更多年轻人。她为学生们讲中国文化,谈及儒家思想时,会引导大家实地探访府文庙,思考为何在大成殿里,除了有孔子,还配祀有颜回、孟子等先贤哲人。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得到灵感,她研究非遗图像符号里的文化意义,比如“鱼”这一图像,是如何从远古的图腾信仰,变为民间绘画里的吉庆图案,又成为文创作品的灵感来源。

  她说,来自业界的接力守护,来自民间的自发热爱,让泉州的文化遗产历久而弥新,“见人、见物、见生活”,充满生命力地“活”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

本文由云天信息网编辑